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化认同 ——吉林大学教授邴正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会

所在栏目:人才培养作者: 发布者: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发布时间:2024-01-03浏览次数:164

贵  州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工 作 简 

2023年第156

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党政办公室            20231228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化认同

——吉林大学教授邴正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会

20231228日晚上,“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化认同——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会”讲座于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成功开讲。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吉林大学匡亚明卓越教授邴正教授应邀主讲,讲座由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卫生文化委员会副主席委员、贵州大学李建军教授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次讲座主题从四个方面展开,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二、文化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性;三、中国文化多元复合性的特征;四、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文化态度。

首先,邴正教授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入手,探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文化本身具有多元复合的特性,而原有文化作为痕迹都会在这个文化中存在,根据原有文化是否占据优势地位分化为显性文化和隐文化。邴正教授又列举了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的理论“满天星斗说”和张溥泉的中华文化一体论,表明中国文化的多元复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华民族成长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包容与融合的过程,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过程。

其次,邴正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性充分体现了文化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结合。精神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精神活动成果,包括观念文化、符号文化和制度文化。以上元素必然形成文化的一元化。邴正教授列举了几位文化理论代表人物的观点:文化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泰勒、摩尔根等人认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生,发展在不断地进化,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美国的文化相对主义创始人博厄斯坚决反对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纳入到进化论简单的“单一进化模式”中;博厄斯认为,文化之所以是多样性的,是由历史的特殊性决定的;博厄斯的学生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但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由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社会组织等多种要素综合组成的。这些要素的差异,会在整合中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特点的文化模式。总的来说,文化的构成元素是多样性的,文化又是多元的、多样的。

再次,邴正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文化一元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过程,体现出文化多元复合性的特征。中国文化多元复合性结构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游牧和农耕的二元对立依存的结构。中原农耕民族与周边渔猎游牧民族经济上存在着依存关系,中原农耕民族与周边渔猎游牧民族存在着政治上的互补关系。这种对抗和挑战形成了中原政权的大一统传统。“大一统”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和整齐划一。

最后,邴正教授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文化态度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天下一家的文化依存论,其二是华夷互变的文化复合论,其三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文化依存论、文化复合论和文化包容论的传统,有利于加强和提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全球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我们一定要在新时代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文化发展背景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充分的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李建军教授作总结发言,指出本次讲座内涵丰富,融通文史、贯穿中西,为参与讲座的师生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对邴正教授应邀主讲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图片:刘  沁

文字:杨  禧

一审:杨  禧

二审:晏梦勋

三审:周乐成